当前位置: 首页 > 侨界风采 > 侨界人物
郑强:躬身践行“西迁精神” 忠诚坚守“立德树人”的奋斗者
发表时间: 2022-09-14 来源: 省侨联办公室

中国侨联第九届侨界贡献奖一等奖获得者


图片1.jpg

       郑强,福建武夷山人,1982年8月参加工作,198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太原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山西省十三届人大代表、常务委员会委员。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郑强教授科研成果丰硕。先后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课题、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级研究项目40余项,发表SCI收录论文550余篇;获国家授权专利50余项;出版《高分子流变学》专著1部;获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4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应用研究成果已产生经济效益逾80亿元。

      数十载春秋,他始终秉持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崇高的民族感情,振臂疾呼、针砭时弊、身体力行,感染和影响着一代青年人;从教40年,他孜孜求索,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创造了多项全国第一,是享誉学界的知名学者;20年间,他始终饱含对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深情厚谊,两度“出山”履职中西部高校,挥洒汗水、贡献智慧,是“西迁路上”永不倦怠的共产党人。

       一、忠实践行“西迁精神”,情系中西部高等教育

       郑强同志是“西迁精神”的忠实践行者。从杭州到贵州、从“人间天堂”到中部太原,他多次强调自己是在重走“西迁路”。2020年4月入晋履新,他激情满怀地说,是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弘扬“西迁精神”的号召而来,是受山西大好发展局面的感染而来,是怀着对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深情而来。

      作为一名老党员,郑强同志在“西迁路”上走得坚定而执着。在贵州工作期间,时任全国人大代表的他,先后多次提交议案,强烈呼吁在中西部13省(自治区)每省遴选一所高校为教育部直属高校,为“一省一校”计划的落地实施发挥了积极作用。担任贵州大学校长期间,他勇于探索、锐意改革,多方奔走争取到50亿元专项建设资金进行新校区扩建,为学校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18年1月,贵州省委省政府授予郑强同志“高等教育发展特别贡献奖”,他将这笔50万元奖金捐赠给贵州大学设立“郑强奖助学基金”。受之感染,全国各界爱心人士为基金捐款1000万元。中共十八届中央委员、时任贵州省副省长陈鸣明评价他“把东部发达地区浙江大学先进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有机融入贵州大学,高质量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为西部教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到太原理工大学工作后的短短2个月时间,郑强同志亲自起草了《加快建设高水平一流大学行动计划》,明确了学校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路径举措,描绘了建设综合性、研究型、高水平一流大学的宏伟蓝图;提出了“太原理工姓太原”“太原理工姓山西”的扎根山西大地、服务地方发展的响亮口号,主动对接地方发展,争取更优办学资源,不到一年时间,已为学校争取到各项资金支持近20亿元。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太原理工大学老校长谢克昌院士称赞道“郑强是能人、善人、强人!”

        二、矢志不渝“爱党爱国”,身体力行弘扬正能量

       郑强为人们所熟知,除了钦佩他扎根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担当作为,还有就是他始终充满党性、满怀激情与正能量的主题宣讲。作为全国学生心目中的“强哥”,他常年如一日传播党的声音,用文化者的功力感染学生情怀、用教育者的视野点拨学生向往、用学者的声望唤起学生梦想、用艺术的专长激扬学生风采,深深滋养了海内外青年学子的家国情怀。曾连续3次当选“浙江大学学生心目中最喜爱的老师”,中国网“2014中国好校长”,并以最高票入选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青年报社举办的“2015年学生喜爱的大学校长”。

       在身体力行“知党、爱党、敬党、忠党”的生动实践中,特别是面对尖锐复杂的中美贸易战、百年未有之新冠肺炎疫情,郑强同志始终坚定高举党的旗帜、信仰的旗帜和民族的旗帜,以精深的理论造诣、宽广的学术视野、渊博的知识、丰富的语言和充沛的情感,将“四个自信”和“两个维护”的深刻内涵讲遍大江南北、神州各地。二十多年来,从南海到塞外,从东海之滨到西部边陲,在辽宁舰上、在歼20研究所,在海拔4500米的阿里哨所、在罗布泊马兰基地和国防科技大学等军事单位,在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宁夏大学等高等学府,在中小学校、企事业单位、街道社区,他为解放军指战员、大中小学生、机关干部、工人农民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演讲200多场,场场座无虚席。中央电视台《开讲啦》《青年中国说》《新闻调查》,中国教育电视台《教育人生》《师说》等栏目,《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环球人物》等报刊杂志均予以专题报道,播放点击量过百万,产生了广泛持久的社会反响,被誉为“中国教育‘郑’能量”,把一位老党员的党员意识和爱党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

       三、始终不忘“教书育人”,深耕不辍勇攀新高峰

     “听他的课,你会一直处于兴奋状态。”一位浙大学生回忆说,“强哥”上课深入浅出、旁征博引,他的课堂就像一个超级磁场,能将你牢牢地“吸”住。在繁忙的管理工作和社会活动之余,郑强教授始终不忘教书育人的初心使命。他主讲的《高分子物理》入选全国精品课程,《绚丽的高分子》成为全国网上视频公开课;即便是面向非专业领域学生讲授的《材料科学与人类文明》通识课,也受到许多学生的争相追捧。

      求学期间,郑强教授先后师从我国著名高分子科学家、四川大学徐僖院士和国际聚合物加工学会主席、日本流变学会会长升田利史郎教授。1995年回国后,他在浙江大学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高分子动态流变学研究团队,并在多相/多组分复杂高分子填充体系流变学研究领域取得一系列成果,提出了被国际上誉为“The model of Song and Zheng”的流变“两相”模型(Song即为浙江大学宋义虎,是郑强教授的学生和助手)。日本流变学杂志统计,2007-2017年间国际高分子粘弹性研究领域发表论文最多的前十位学者中,郑强教授位列第一。郑强同志是该领域第一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和“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文章分类: 侨界人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