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侨界风采 > 侨界人物
林卫国:三代为侨邦保志,“五侨”报国曙朝情
发表时间: 2021-04-14 来源: 省侨联办公室

201812171713068261.jpg

 林卫国,字邦保,小名曙朝,家住福建省永春县蓬壶镇。据族谱记载,林氏得姓于商末忠臣比干之子坚公,繁衍南迁入闽,有着悠久的历史。按族谱记载的辈分顺序,林卫国属于“士”字辈,是商朝名相比干之子坚公的103世孙。林卫国的家族在当地有点名气。其祖父林大烈清末中举,但思想倾向变革维新,“戊戌变法”后报考福建省高等警政学校,毕业后曾任永春州警务局长。后因不满官场陋习,遂弃警从教,历任厦门桃源学校和省立十二中学教师。后来历经乱世,林卫国的伯父们飘洋过海到东南亚谋生。“我的大伯父林祖培在马来亚任教时,曾应永春同乡会之请于1928年返闽,经省政府委任为永春县长。”“后来,我父亲回老家护送祖母出国,在厦门登船时,缠着小脚的祖母面对大海内心恐慌,不愿离乡。父亲无奈,只好送她返回永春,从此留守家乡,照看老母,守护祖屋,在解放后一直从事为归侨侨眷服务的工作。”

 林卫国出生的时候正值国民党掀起第二次反攻高潮,林父是个有正义感和民族气节的人,因掩护马来亚归侨朋友、从延安抗大毕业潜回闽南从事地下抗日活动的中共党员林士带,“让他住在我们家里,提供食宿和衣服”,遭到国民党军统特务的秘密逮捕,投入福建中西部的三元县梅列集中营(“福建省战时青年训导营”)。冰心女士说过:“一个人只要热爱自己的祖国,有一颗爱国之心,就什么事情都能解决,什么苦楚,什么冤屈都受得了。”林卫国父亲这不畏艰险、毫不退缩的可贵精神,正是来自那颗炽热火红的爱国心啊!在集中营里被关押和折磨一年多后,在大伯父的苦心周旋之下,“父亲终于以‘异党嫌疑,证据不足’为由被释放回家”。襁褓中的林卫国,当然对家庭变故一无所知。“由于那个时候家里没有侨汇收入,家境窘迫,我小时候营养不良,就是一个 ‘小萝卜头’”。

 “浩荡离愁白日斜,东指即”。生长在闽南地区的孩子,就这样离开了自己的家,去黄土地深深扎根。1963年林卫国大学毕业之后,家中都希望他留在闽南工作,当时也有这个条件。但受到雷锋精神的鼓舞再加上他心中“好男儿志在四方”的信念,闽人血液中的“漂洋过海”的基因让他一心想出去闯荡。他向学校方递交决心书,要求到边疆去,到艰苦的地方去。“进了娘子关之后,看到光秃秃的山我感觉很震撼,还有不长树的山?看到黄河的水黄黄的,当时就在想国家有多少水土流失了。”同故乡一年四季郁郁葱葱的山川相比,当时的山西在他的眼中也算得上是“边疆”了。他被分到了运城师范学校担任语文教师。

 上世纪60年代的山西,自然环境、生活条件和基础设施都比较落后,风俗习惯与南方的差别极大,收入也低。初到山西,林卫国面临的最大困难就南北地域差异所导致的生活习惯不同、水土不服,但他却是不畏困难,迎难而上,“我深信到一个地方,就要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特别是学习了抗日归侨女英雄李林烈士的动人事迹后,更深受鼓舞,增加了克服各种困难的勇气,坚定了扎根黄土高原的决心。

 一自闽南入北国,十年黄土路漫漫,林卫国的生存和居住环境差,也是没有办法,妻子插队落户到运城县安邑公社周家坡村,与孩子租住在一家贫农废弃的破院子里,生活极为艰苦。1974年,林卫国的父亲到运城探亲,看到林卫国一家贫苦的生活状况,伤心得直掉眼泪,随即建议林卫国回到闽南或者出国工作,林卫国依旧坚定的答复父亲:还是走我的路,扎根山西吧!林卫国的归侨朋友胡野圃先生也曾到周家坡村探望,回来对侨友们说:林卫国家里确实困难,可以说是“家徒四壁,老鼠打洞”。

 林卫国的坚定和勇敢是从筋骨里迸出来、血液里激出来、灵性里跳出来、生命里震荡出来的真纯而可贵的精神。在一颗赤子之心的爱国精神面前,人的爱生之念,畏苦之情,又算得了什么呢?林卫国还有过一次出国定居的机会,但他毅然放弃了。1989年春夏之交,“学潮”乍起,“当时我正好赴新加坡探亲,小住了一个多月,经香港时又住了几天。”一些朋友对他说:“国内形势越来越严峻了,某某已经出来了,你确定要回去吗?”当时摆在林卫国面前确实有多种出路可供选择,但林卫国坚定地选择留在祖国大地!历过文化大革命的洗礼,林卫国已经练就了处变不惊的本领。他对朋友说:“政府一定会采取措施平息这场风波,中国是不会一直这样乱下去的。我一定要回去!”裴多菲说:“纵使世界给我珍宝和荣誉,我也不愿离开我的祖国,因为纵使我的祖国在耻辱之中,我还是喜欢热爱祝福我的祖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海外关系”变成了“好东西”,林卫国的处境大为改善。妻子和孩子的户口由农村转入城市,他的妻子还被录用到运城地区农牧局工作。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林卫国继续在扎根黄土高原的道路上坚定地往前走。

 1971年5月,林卫国结束了教书生涯,调到运城地区文化局工作。1979年,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80年,运城地区成立首届归国华侨联合会,林卫国参与了酝酿、筹备和成立的全过程,并当选为副秘书长。他利用自身工作的便利条件,大力拓展侨务工作,服务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由于工作努力、成绩突出,于1983年出席全国归侨、侨眷、侨务工作者先进表彰大会,受到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和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的表彰。不久,他被任命为运城地区行政公署外事侨务办公室主任兼运城中国旅行社经理。接着又调到省城,担任山西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主任(同时担任中共山西省委对台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对外宣传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在直接为广大侨胞服务的工作岗位上,他满怀热忱,全力以赴。率领同事,坚决贯彻党的侨务政策,在平反冤假错案、维护侨胞正当权益、安置归国难侨、对归侨侨眷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接待海外侨胞回国观光探亲、引进华侨华人资金人才等等方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后来领导安排林卫国担任《山西外事与侨务》副主编,一直到2000年退休。退休以后林卫国也一直没闲着,一是担任省外办离退休老干部党支部书记五年多。在党务工作方面,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期间经历了两次大的事件:一次是全党全民抗击“非典”,一次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林卫国带领支部党员克服种种困难胜利完成任务。二是担任《山西省志•外事侨务志》编委,从2007年至2010年,返聘到外侨办公室参与修志工作。近几年来,他一直充当《文史月刊》杂志的专栏作者,每期发表一篇侨务方面的稿件。

 在为侨胞服务的实践中,林卫国逐步探索和确立了“五侨”的理念。林卫国解释:所谓“五侨”,具体内容是:一是要“知侨”,就是要刻苦深入地调查掌握侨情、侨史,了解侨胞的思想愿望,当他们的知心人。二是要“爱侨”,就是要真心实意地热爱我们的服务对象——侨胞,把他们当我们的“上帝”,当我们的亲人。三是要“助侨”,就是要千方百计地扶助有困难的侨胞。四是要“护侨”,就是要旗帜鲜明地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和地方的《实施办法》,维护侨胞的正当权益。五是要“颂侨”,就是要满腔热情地颂扬侨胞的先进模范人物和爱国奉献事迹。其实,所谓“五侨”其核心精神就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倡导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我党的一项“法宝”,是我党在革命和建设事业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石”。

 真正的爱国不应该仅仅表现在漂亮的言辞中,而是应该表现在为祖国、为人民做实事、谋福利的行动中。而林卫国,就是这样踏踏实实的做了一辈子。他的学术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华侨华人历史;二是对外文化交流、民俗学。林卫国在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方面,投入的精力最多,甚至达到痴迷的程度,成果非常出彩,其思想基础,不外是林卫国对侨胞有深厚的感情;其理论基础,就是林卫国创立的“五侨”理念。

 林卫国从事华侨华人历史研究,出版了一些著作,因观点精辟、史料丰富而受到广泛欢迎。林卫国担任主编、副主编或参与编辑的《山西海外名人录》《王克铭纪念文集》《风雨人生报国路——山西归侨口述录》《记忆山西外事侨务》《铁血侨魂——抗美援朝时期军中“华侨兵”》《铁军侨魂——新四军中的“华侨兵”》等,都收到了广泛关注。在以上这些项目中,林卫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但是并不追求回报,多数是充当“义工”,没有得到分文报酬。

 为了研究方便,林卫国坚持多年订阅《华侨华人历史研究》和《华侨华人资料》杂志;还购买了《归侨将领传奇》《星马人物志》《孔氏家族秘史》《华人在海外》丛书等相关图书;另外,他搜集了大量的参考资料,主要是剪报和书刊的影印件,把参考资料分门别类,建立了自己的资料库,对于山西本省的侨情侨史,林卫国更是下大功夫去搜集资料,为山西籍的海外名人每人建立一个档案,为省内的归侨侨眷知名人士每人也建立一个档案。林卫国家里也因为大量的资料显得非常拥堵。盗贼曾经光顾林卫国家两次,拿了菜刀,撬抽屉,翻箱倒柜,大肆折腾,但都收获不大。因为在林卫国家,最多最有价值的“财富”是图书资料,而不是钱财首饰。

 如果说,19世纪是的中国的苦难时代,20世纪是中国的建设世纪,而21世纪,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复兴的世纪。“远去足音凝重,再创辉煌更撼心!而希望,就寄予在我们这一代代人的身上。黎明驱走了黑暗,日出带来了光芒,这边风景独好,我们一起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