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侨界风采 > 侨界人物
周运宁:红心向党勤奉献,人生无悔为“三农”
发表时间: 2021-04-14 来源:

201812181808275898.jpg

 他被誉为“中国白色农业的开拓者”,他就是植保专家周运宁,曾先后获得国务院侨办、全国侨联、山西省政府各种先进个人奖20次,他在1992年就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先后获得“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赵雪芳式的模范知识分子”“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山西省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他一生都在为了科研、为了“白色农业”研究开发、为了振兴乡村经济而奋斗着,正所谓“红心向党勤奉献,人生无悔为’三农’。”

 说到周运宁的爱国农业之路,还要从他的父亲与养父说起。周运宁曾用名陈兆宁,他的父亲陈孝奇在1923年从福建福州赴缅甸,到陈嘉庚创办的集美学校接受教育,学成之后在缅甸从事华文教育,是一位民主人士、缅甸爱国华侨。1936年,周运宁的养父周志昌,即他的三姨夫从福建高级农业职业学校毕业,经介绍辗转到达缅甸仰光,与陈孝奇共同从事华文教育,一起过着颠沛流离、寄人篱下的生活。这段时间中,周运宁及他的兄弟姐妹先后出生,他和他的三个兄长被父亲取名为陈兆福、陈兆建、陈兆安、陈兆宁(周运宁),连起来就是“福建安宁”,寄托了一个海外游子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安定生活的憧憬。1950年,周运宁的父亲陈孝奇在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在缅甸成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仰光分部”,走上了为华侨华人服务的革命道路,并将自己的子女先后送回祖国读书,参加新中国的建设事业。1951年,周运宁的养父周志昌也带着六岁的周运宁回到祖国,并前往山西太原从事他所热爱的农业果树工作,周运宁从小受养父的影响,一直对农业怀有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大学报考了山西农业大学,并于1967年毕业。

 毕业后的周运宁被安排到天津驻军农场参加劳动锻炼。1970年2月,他又被分配到山西代县良种站,从事植物保护工作。在工作中,他发现之前政府倡导并组织农民大量使用化学农药来防治虫害,虽然快速有效,但是也对作物果实和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这引起了周运宁的注意,他凭着自己在实践中积累的农业知识和经验,开始探索生物防治特别是赤眼蜂防治的技术,这也为他日后从事农业科研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文革”后期,党的侨务政策得到落实,为照顾年迈的归侨父母,1975年初,周运宁调回到山西省农科院植保所工作,并深受所长史光中器重,所长支持他不参加“派性”,并建议周运宁承担了全国重点项目:“赤眼蜂大卵繁蜂机械化的研究”。1976年6月,周运宁只身前往太行山中的沁水县端氏镇,与当地的工作人员一起,开始了赤眼蜂防治虫害的艰难探索。他每天跋山涉水,辗转于田野和农户之间,用三个月时间走了三个乡的20多个村庄,基本摸清了这一带农作物害虫的种类,并初步组建了一支赤眼蜂的防治队伍。第二年,周运宁就在自己的窄小的卧室中开始进行赤眼蜂繁殖试验,从试管育蜂开始,逐步到罐头瓶、小盒、大窗,最后仿照农村风车,制作了一台木制繁蜂机;虽然试验不断取得进展,但却始终不能解决光的均匀度问题。经过辽宁、吉林、河北、北京全国先进单位考察取经,联合生防站、农技站、农牧局合作攻关,经过几十次的试验改进,半年之后,终于做出了合格的繁蜂机,使繁蜂工艺流程全部实现了机械化,日产一亿头赤眼蜂的繁蜂机在当时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历经三年,科学的春天来到了,1978年全国农学会在太原召开,邱式邦等参会专家亲临指导,具体点拨。”赤眼蜂繁蜂机械化的研究在1979年获得了全国农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其主持的协作组也被山西省政府颁发了农业先进集体单位奖,并在全国推广成果35套,使得山西省生物防治跨入了全国先进行列。由于其出色的科研能力,1983年周运宁被任命为山西省农科院植保所副所长,1989年升任所长。他既是农业科技战线上的研究者,也是农业科技战线上的指挥员。

 上世纪90年代开始,生物防治技术得到全国重视,人造卵繁蜂成为了研究热门,周运宁先后主持完成了两项人造卵赤眼蜂防治效果的研究,并首次将人造卵繁育的赤眼蜂应用于棉铃虫上,取得了显著效果,周运宁也于1992年10月1日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生物防治技术给周运宁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他开始进行蔬菜、果类生产过程中“无公害”技术的研究与实施。每到蔬菜生产季节,周运宁就和和助手们前往“无公害”蔬菜基地,蹲在田间地头观察。每种蔬菜有几种害虫,每种害虫发生的时间,应该采取何种防治办法等,都被周运宁搞得一清二楚,在此基础上,经过几年的试验,他终于完成了这一研究项目。这项成果获得山西省标准局一等奖,并在全省分步执行,为推广这些成果,周运宁还亲自到临汾、运城等地搞技术承包,进行示范推广,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993年,周运宁被提拔为山西省农科院副院长,在成就与荣誉面前,他并没有止步,而是把目光投向了更广泛的科研领域。针对祁县地区农作物病虫害严重的问题,他在那里建立了高新技术开发区,并亲率几个课题组到祁县开展生物防治探索。周运宁的努力没有白费,采用了“无公害”防治及其他技术,有力地遏制了病虫害的蔓延,使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有了大幅度提高。特别是使祁县的特产酥梨重现了青春,每斤增值0.5元左右,农民从中得到了巨大实惠。据初步测算,周运宁为当地农民带来的经济效益超过了1.7亿元。

 科研的攀登没有顶峰,人生的拼搏永无止境。中国农科院研究员包建中于1986年提出了白色农业的概念,他认为自然界的生物资源可分为植物、动物、微生物三大类,微生物同样可以提供食物、饲料、工业原料。因此,他将传统的农业称为绿色农业。将海洋水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称为蓝色农业,将以发酵业为核心的微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称为白色农业。由于白色农业具有节水、节地、无污染的优点,而山西省农业实际情况为耕地少,水资源缺乏,周运宁开始大力开展“白色农业”科学研究。他坚持绿色农业的发展理念,努力创造减少化学农药等的使用,坚持面向农村、农业、农民,把成果写在田间地头,形成了系统综合工程,产生了社会、生态、经济三个效益的统一。在全国棉铃虫九十年代大爆发时,周运宁及其科研组成功完成了“棉铃虫综合防治技术新体系”的研究与推广,1999年又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在生物防治、“白色农业”领域达到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2000年前后,周运宁已成为山西白色农业领域的学术带头人。1998年,山西省率先在全国成立了白色农业研究开发中心和山西省白色农业工程学会,周运宁分别担任了中心主任和学会理事长。他四处奔波,组建成立了山西省第一支白色农业研究开发队伍,开展了微生物饲料、农药、肥料、食用及环境微生物等方面的研究,并先后成功研制出了新型微生物饲料和添加剂、微生物营养保健食品——苦荞黄酮及菇类食用菌等一批微生物产品。周运宁对于白色农业的发展前景充满希望,他经常满怀信心地说:“在未来3到5年内,微生物饲料、微生物食品、微生物能源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将在我国形成一批产业;山西省有1000万吨作物秸秆,如果其中的1/5能够通过微生物发酵转化为高效饲料,就相当增加10亿公斤饲料粮,这将是一项非常宏伟的工程。” 

 数十年来,周运宁怀着一颗拳拳报国之心,一直从事我国的“无公害”农业研究,并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先后主持并完成了26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其中获得各种奖项的就有20余项。周运宁先后参与著作8部,共发表学术论文46篇,其中有22篇获得省部级奖,他的科研成果带来了巨大的社会认可和赞誉。2009年,周运宁鼓励自谋职业的朱金明夫妇山西省太谷县“白色农业产业化试验园”,得到了党中央众多领导人的肯定和支持,符合推进农业循环经济政策要求,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并为“三色农业”理论的推广树立了标杆和典型样板。

 新世纪到来后,辛劳一辈子的周运宁,终于从工作岗位上退休,但是他仍然继续发光发热,发挥农科专长,老有所为,坚持“白色农业”研究开发。他受当地政府邀请,从2011年开始为乡宁县枣岭乡创建了“白色农业”产业化试验园,使“三色农业”理念深入基层农业干部的心中,为“三色农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除了山西省省内,周运宁还致力于帮助周边省市发展“白色农业”,他和“白色农业”土鸡分会会长朱金明到河北张北县大河乡乱石山村土鸡场参观指导,该场同意成为白色农业土鸡分会河北发起单位,把“三色农业”理念进一步扩大到河北,2013年起,该场土鸡及土鸡蛋均胜利打入北京市场,获得了良好效益。

 时光如梭,周运宁已至古稀之年,他的身体依然硬朗。他是山西乃至中国无公害农业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是这一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他几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为加速农业科技进步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做出了突出贡献。2018年1月,73周岁的周运宁,又因参与“双微组合防红枣裂果”项目,而获得了全省农业农村领域“五小”竞赛活动一等奖,同时获得省劳动竞赛委员会荣记个人一等功一次。周运宁这样告诉我们,自小受到党和国家不断的教育鼓励,虽然从岗位上退休,但是思想从来不会退休,“听党话,跟党走,以党的关怀为动力,发挥专业特长,加强白色农业研究开发”,投身精准扶贫,振兴乡村经济,老有所为,贡献力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挥余热,成为改革开放的一抹夕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