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然伤心,也不要愁眉不展,因为你不知是谁会爱上你的笑容。——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印度)
坐在笔者面前的张月芝在整个采访过程中始终笑意盈盈,甚至在谈起年少时那段被迫归乡的时光,也依然眼角带笑,似乎在述说别人的故事。有人说,爱笑的女孩,运气不会太差。这句话刚好与“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相映成趣,也成为张月芝人生的礼赞。
“爷爷早年间响应国家援蒙号召,从河北张家口出发,前往支援蒙古建设,后来就在蒙古定居了。”1969年,张月芝出生在蒙古首都乌兰巴托市,是备受父母宠爱的小女儿。1983年,蒙古国开始大规模排华,面对紧张的局势,全家决定回国。时年15岁的张月芝,从小受到父母爱国爱乡的熏陶,虽然对祖国的概念比较模糊,但在那个即将无处安身立命的时刻,心中的祖国或许就是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蒙古国穷民富,游牧民族的个性鲜明。所以我们和当地老百姓相处起来比较容易。但是,我们在国外的生活还是小心翼翼的,讲话刻意压低声音,除了素质之外,还有不愿引起别人的注意心态在里面。”
1984年12月25日,对张月芝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她人生的拐点恰逢其时。“直至今日那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记忆犹新。”这天,世界人民都在欢度圣诞节,欢喜热闹的气氛却没有感染了张月芝,因为这天晚上,她们全家要乘火车回国。怀着迷茫、无助的心,少女张月芝随着父母踏上了回国的列车,“在乌兰巴托登上列车的那一刻,觉得心里没底,感觉就是走夜路敲黑门。”忐忑不安的内心在列车到达老家张家口火车站的时候,终于落地。站台上有五六名工作人员冒着严寒等着张月芝全家,“列车到站之后,发现有一些人在车站接我们,当时就觉得心里暖暖的。”
回国后的张月芝一家感受到了春天般的温暖。侨联工作人员给张月芝全家解决了就业、入学及物资供应等各个方面的问题。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初期,物资相对匮乏,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及吃穿用度都需要凭票购买。“当时在制氧机配件厂家属院给我们安排了一套两居室的住房,屋内配有简单的生活用具,还给发放了许多票和券。”这种无微不至的关怀让张月芝感到刻骨铭心的温暖,“党和国家对归侨的待遇很好,这种陌生人给予至亲般的温暖在异国他乡是无法得到的。”虽时隔三十多年,但回想起来,张月芝依然如沐春风。
“在蒙古,如果不入籍华侨子弟学校最多上9年学,相当于国内的初中毕业。”中蒙两国教育水平上的巨大差异在张月芝回国上学之后立刻显现出来。由于年龄关系,回国后张月芝被安排到张家口市第十五中学初中部插班学习,第一次考试,她就遭遇了“全军覆没”,基本全部挂科。但是这样的结果反而激发了张月芝的志气,“抱着知识改变命运的目标来学习,我不想做一个普通的人。”她决定奋起直追,凭着要强的性格,到了第二学期考试时,张月芝就打了场漂亮的翻身仗,“除了吃饭其他时间都花在了学习上”。
乐观的人在每个危机里看到机会,悲观的人在每个机会里看见危机。——温斯顿•丘吉尔(英国)1988年9月,张月芝考入福建泉州华侨大学中文系,主修汉语言文学专业,四年毕业后被分配到太原市联运总公司从事人力资源工作。张月芝说:“大学在当时是包分配的,选择到山西工作,一是离家近,二是省会城市将来有发展。”进入工作岗位后,张月芝从不懈怠,一直严格要求自己,她从普通员工做起,经历企业改制,见证参与了企业的改革发展,一步一步成长为副主任、主任、总经理助理、集团公司副总经理。1992年之前,联运公司做员工工资需要三四个人一同工作才能完成,张月芝到岗之后,改用电脑进行薪酬核算,一个人做了三四个人的工作, “我对数字很敏感,我在公司的成长与发展也是与我的这方面能力有关系的。”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不断深入,企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太原市联运总公司一路兼并多家企业,成立了山西联运集团,拥有了2000多名职工,在这个过程中,大约有四分之一的职工办理了停薪留职,下海经商。正如一句谚语所言,“十亿人民九亿商,还有一亿在观望”,这些下海经商的同事们不少人都取得了很好的成就,也有人来邀请张月芝同他们一起创业,但是张月芝都谢绝了。“虽然我中间有几个机会能够调动,但企业的改革成长我是参与者,有感情了,所以就没走。”对自身工作的热爱,让张月芝对每一个学习和工作的机会都非常珍惜,充满感恩,她在企业改制工作中,处处为职工着想,为企业平稳顺利完成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得到了市改制领导组、劳动部门、上级主管部门和公司干部员工的一致认可。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对传统行业带来致命冲击,有的企业顺势而为,成为“不倒翁”,有的则成为新兴产业的“奠基石”,消失在科技发展的洪流中。面对来势汹汹的互联网冲击,公司果断转型,跟上网络化发展的步伐。张月芝主动担当起联运公司95128网络平台建设工作。在张月芝及同事们的努力下,从2016年6月开始建立95128平台到现在,山西省已经有9个地市的出租车全部纳入平台管理,改变了山西省传统出租车行业单一巡游模式,让传统行业插上了互联网翅膀,为企业经济发展、职工收入带来的巨大变化。优异的工作成绩,让张月芝也先后获得山西省侨界先进工作者等诸多荣誉。
2008年,张月芝被侨联推举成为山西省人大代表,她第一个议案就是要发展太原市的立体交通网络,第二年又提交了降低公交票价鼓励市民乘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的议案。“祖国强大了,人民才能富有。基础设施建设大幅度变化能够让我们享受更好的城市服务”,张月芝说,“当年我们回国的时候,国内的生活水平比蒙古要落后20年,现在再回去看,我们要比它领先20年。”作为一名人力资源工作者,张月芝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充分利用与基层群众接触机会多的优势,本着关注社情、了解民意、替民说话、为民分忧的宗旨,认真履行职责,全心全意反映群众的心愿和要求。“刚开始当代表连建议、议案都不会写,到了第二届就被评为优秀履职代表,有好几个建议都被政府部门列为年度的重点工作”,张月芝所提议案、建议多和“人”有关,以“人”为中心,多和民生有关,是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大事小情。
一个人只要能忘我和爱别人,他在心理上就不会失衡,他就是一个幸福的人和完美的人。——列夫•托尔斯泰(俄国)
作为一名归侨,张月芝始终对侨联、侨办有着一份深厚的情感,“我们回国没有什么亲人,所有的侨胞和侨联都是亲人”。1992年,张月芝初到太原,第一时间就前往山西省侨办报道,她说这是“一种回娘家的感觉”,中国讲人脉、关系,像归侨这样的群体,则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张月芝称自己是个幸运儿,因为侨界给予了她和她的家人们很大的帮助和支持,“虽然孑然一身来到太原,但随岁月前行的途中,我的贵人们接踵而至,形成我自己的朋友圈,我很庆幸。”侨界对张月芝的信任,让她深受感动与自豪,张月芝觉得自己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尽心尽责才能不负众望。“我的经历对海外的华侨华人影响很大,特别是当了人大代表之后,他们觉得不可思议,所以他们的爱国热情就更加高涨了。这不仅是家族的荣誉,还是我们蒙古归侨这个群体的荣誉。”
随着国家的侨务政策越发完善,侨联工作也日益重要,张月芝认为以自己的侨背景来做侨联工作可以服务的更好,因为自己拥有设身处地为侨胞着想的爱,“老华侨落叶归根的情怀,爱国爱家的情节在华侨华人心中还是保留下来的,看到国内很多人不爱国,我就觉得很不理解,自己的国家怎么能够不爱呢。听到他们说祖国不好,我就觉得那是对祖国的不敬。对我来说,这种爱国的情节感触特别深。”正是自己的亲身经历,使得张月芝在侨务工作上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她不愿落下任何侨联、侨务活动,主动向海外亲友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参加了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并到革命圣地延安考察学习。张月芝还积极联络归侨侨眷,组织参加省、市侨联侨举办的各项联谊活动,比如省侨联举办的归侨寻根祭祖活动以及“凝聚力工程”活动、太原市侨联举办的喜迎香港、澳门回归庆典活动和阳泉市侨联举办的旅蒙归国华侨回国二十周年联谊活动等等。
2008年西藏“3•14打砸抢”事件后,为了支援西藏旅游业的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张月芝随同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组一同到西藏进行旅游宣传活动。5•12汶川地震发生后,她同公司领导一同在太原市建南汽车站站前广场组织了“我们和灾区人民心连心”现场捐款活动,用实际行动支援地震灾区人民。张月芝还报名参加了红十字会组织的应急义务献血救援队伍,并到脑瘫医院参加献爱心捐助活动。
“改革开放我是见证者和参与者。”改革开放四十年,祖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四十年风雨兼程,继往开来,祖国的发展永不止步。作为一名改革初期回到祖国怀抱的归侨,张月芝三十四年来可以说是见证了祖国繁荣,参与了祖国的经济发展,她说,“我要尽最大努力弘扬华侨、华人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吸引更多的有志之士,回国创业,报效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