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侨界风采 > 侨界人物
苏成益:情系矿山的侨界十杰
发表时间: 2021-04-15 来源:

 1991年2月苏成益在安太堡154吨自卸卡车前.JPG

 苏成益, 缅甸归侨, 祖籍福建厦门。1934年生于缅甸仁安羌市。1942年年初日本占领马来亚后,开始入侵缅甸苏成益的父亲不愿被日本侵略者奴役,于1942年年初带领全家从滇缅公路回到福建省厦门市贞岱村老家。父母务农,苏成益兄弟三人上学。他先后在家乡小学和集美中学读书。1945 年,抗日战胜利。

 1946 年年初,苏成益全家经泰国回到原侨居地缅甸。1947 年,苏成益考入缅甸仰光华侨中学,一直上到 1951 年 12 月高二年级。仰光华侨中学是缅甸进步的华文学校,老师大部分来自国内西南大后方,思想进步。在学校里,老师讲授中国五千年历史,讲授中国的丰富资源,煤炭和石油比缅甸多得多,正等着人去开采;经常讲授解放区和八路军等有关故事,组织学生阅读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等著作。初中三年级,学生会组织品学兼优的学生去仰光市的夜校做义工,苏成益积极参加,为穷困的华侨学生免费上课。

 1949 年 10 月 1 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缅甸,华侨社区一片欢腾。苏成益热血沸腾,庆祝新中国的诞生。1950 年,中国驻缅甸大使馆建成,老师经常组织苏成益和同学们去大使馆参加活动,接受进步思想教育。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缅甸的一些进步华侨学生陆续回国,对苏成益影响很大。1950 年初中毕业后,苏成益下定决心回国,征求父母意见,但父母不同意。苏成益不愿违背父母意愿,只能继续上高中。课余时间,苏成益搜集有关回国的资料,与要好的同学商量回国事宜,做回国的准备。当时,华侨学生回国的特别多,对当地华侨社会影响很大,家长们都不放心孩子。于是,中国大使馆规定:必须有家长同意回国的证明,才给办理护照。假期回家后,苏成益偷出家中的信纸,偷刻父亲的印章,悄悄写了一封家长同意回国的证明,在老师们帮助下,中国大使馆给苏成益签发了回国护照。但办理经香港的签证,却不容易。英国驻仰光领事馆官员是位中国通,熟悉缅甸华人社会。苏成益回国申请的理由是做生意,领事馆不相信。无奈,苏成益和同学多方面请人疏通,最后请签证官员吃饭,请他帮忙,多说好话,最终才办理了过港签证。

 1951 年 12 月 28 日,苏成益和同学们启程回国。巧合的是,以丁西林、郑振铎为团长的中国文化代表团访问缅甸后也于当天回国,苏成益与他们同乘一条轮船。此前,代表团在仰光举办文化展览会,苏成益在展览会上做过讲解工作。当轮船驶离马来亚槟城后,海面上风平浪静。苏成益和同学来到甲板上,见到了中国文化代表团的成员钱伟长、季羡林、刘白羽、周小燕等。当听说苏成益回国求学时,作家刘白羽夸赞他们和当年抗战时期的青年人奔向革命圣地延安一样,而今是奔向新中国。刘白羽鼓励他们好好学习,建设国家。回国前,苏成益听说新加坡的几位女同学,家长不同意回国,上船后才写信告诉家里。没想到船刚到香港,乘坐飞机的家长早到香港。待船一进港,就把她们扣押回新加坡。苏成益吸取教训,等到达广州后,才写信告诉父母报平安。木已成舟,家长无奈,只好让他回国学习。轮船从印度洋经马六甲海峡驶向太平洋,整整航行了 13 天,终于到达祖国。在广州,苏成益给缅甸的父母写信,“坦白”了私自回国的过程,请求父母原谅,请他们放心。

 1952 年 1 月 10 日,苏成益到达广州的中侨委广州归侨学生接待站。正值抗美援朝,苏成益想报名参军,但接待他们的负责人认为年龄太小,还是继续升学为好。春节期间,苏成益和同学们到达北京。他们先到位于东堂子胡同的中侨委归侨学生接待站报到。之后,苏成益进入燕京大学华侨进修班学习。一个学期后,东北教育局到北京招收归侨学生到哈尔滨、大连、沈阳等地上学。

 1952 年 7 月,苏成益与几百名归侨学生到了哈尔滨。归侨夏令营活动结束后,被分配到哈尔滨市二中上高三年级。学校生活非常艰苦。冬季,哈尔滨气候寒冷,校舍没有暖气,生煤火炉,苏成益脚穿大头鞋,头戴大皮帽,抵御严寒。吃高粱和苞米,苏成益很不适应。但苏成益意志坚强,克服重重困难,坚持下来。1952 年末,苏成益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1953 年高中毕业,苏成益本想报考北大、清华,但东北教育局规定,关外生源少,东北地区学生不许报考关内大学。因归侨学生有“海外关系”,也不能被选送到国外(主要是苏联、东欧国家)留学和保送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于是,苏成益填报了东北工学院(今东北大学),被该校采矿系矿山建设专业录取。

 1957 年,苏成益的父亲参加国庆观光团回国,顺道去沈阳看望苏成益。他亲眼看到新中国充满生机,欣欣向荣,心里很高兴,也就放心了。

 1957 年 8 月大学毕业后,苏成益响应国家“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与新婚妻子、新加坡归侨林君毅,到条件艰苦的山西大同矿务局工作。结婚时,苏成益的父亲特意从缅甸回国,再次希望儿子去国外发展,说:“有了大学学历,到缅甸做事更为方便。”苏成益说:“国家培养我大学毕业,应该服从分配。我学的矿山建筑,在国内更有用武之地。您原谅儿子,不能在您身边尽孝了。”苏成益父亲见他心志坚决,就同意他留在国内发展,勉励他干出一番事业。苏成益先后担任技术员,工程师,工程处副总工、总工、副处长,大同矿务局基本建设局副局长。

 1986 年 6 月 担 任 平朔煤炭工业公司副总工程师。工作后, 苏成益经历了新中国走过的艰难路程。三年困难时期,苏成益奋战在一线,工地全在野外,条件十分艰苦,临时工棚四面透风,窑洞宿舍潮湿阴冷,脚下是干枯的河床,周围是荒秃秃的山峦。他坚持跟班下井,推井、打眼、放炮,什么活都抢着做,有事还上夜班。遇到困难和危险,苏成益总是挺身而出,勇于担当。一个深秋的凌晨,苏成益正在酣睡,突然被电话惊醒,原来是井下的溜煤眼被堵塞了,情况非常紧急。苏成益立即赶到现场,冷静分析事故的原因,很快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他抄起一把铁锹,朝溜煤眼捅去,只听“轰隆”一声,一股泥石流倾泻而下,苏成益快速抓住巷道旁边的铁水管,躲过了一劫。很快,巷道里又恢复了生产。又有一次,工人不小心打透古塘积水,泥水顿时涌进风井井筒,巷道有被淹没的危险。为摸清古塘地质情况,苏成益带领几名工人深入漆黑阴森的古塘深处,借着矿灯的亮光,在齐腰深的积水中勘察测量,整整 24 小时,终于搞清了古塘的情况,采取了有效的补救措施。“文化大革命”时期,苏成益因有“海外关系”,长期得不到信任和重用,但他仍然坚持每天下井工作,和工人们打成一片,最终得到了组织和工人的信任。他维护各项规章制度,坚持基建程序,施工有措施,质量要检验,修改设计须审批。一天,苏成益检查建井队施工情况,发现一段山洞室壁质量不合格,要求立即返工。他找到跟班队长,说服工人,这段工程按要求进行了返工。在大同云冈矿北五、北六两个盘压溜煤眼施工前,苏成益审看图纸,发现设计不够合理,但这项设计是经省、局有关部门审定的。为修改方案使之更加合理,他一次又一次找领导陈述理由,一遍又一遍到设计部门征求修改意见,上下跑了十几天,他的合理意见被采纳,修改了设计方案。溜煤眼使用后效果好,节约资金五万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 20 年考查,党组织认为苏成益对工作认真负责,任劳任怨,热爱党热爱祖国,1979 年 4 月,苏成益加入中国共产党。工作上,他更加自觉勤奋。随着改革开放的扩大,中外经济技术合作和交流蓬勃发展。苏成益非常重视搜集资料,密切注视国内外建井中采用的新技术、新工艺。他了解到,斜井双箕斗、双耙岩机的技术可以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他吸取同仁的经验,经缜密思考,提出了紧密的设计方案,首先在云冈矿材料斜井试用,取得成功,每工效比国家规定提高了 26%。由于采用了新技术,建井六队创造了斜井立井成巷的全省新纪录。几年中,大同矿务局工程处斜井立井施工中,还成功采用了激光指向、锚喷支护、光面爆破等十余项新技术、新工艺,其中都浸透了苏成益的心血和汗水。

 1985 年,苏成益调入中国第一个中外合资大型露天煤矿——安太堡矿工作。作为最高指挥机构“八人协调组”成员之一,他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和严谨求实的作风,投入新矿区建设。他与有关单位和外方代表共同设计,精心组织施工。整个工程仅用两年多时间,便按期完工投入生产,为国家争得了荣誉。在 30 多年的矿山建设中,苏成益先后参加晋华宫矿井、云冈矿井、四台沟矿井前期工程、燕子山矿井后期工程等矿井建设,主持或参与建设新矿井七座,改建扩建矿井九对。同时,还主持了一系列技术攻关,采用了新技术新工艺,改善了劳动条件,提高了生产效率,为国家节约了巨额资金。出色的工作为苏成益赢得了许多荣誉,他多次出席省、市劳模大会,被大同矿务局命名为“矿山标兵”,先后被评为大同矿务局、大同市先进工作者,大同矿务局局、大同市、山西省优秀党员。1989 年,苏成益获全国优秀归侨侨眷知识分子称号。1992 年被评为“全国侨界十杰”。1994 年获全国侨界爱国奉献奖。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从 1959 年开始,苏成益参加市、省归侨代表会议和全国侨代会,聆听过中侨委何香凝、廖承志、方方等领导的讲话,参加侨联有关活动,更加激发起他为祖国建设服务的热情。1992 年 11 月苏成益当选为山西省归国华侨联合会第六届主席(兼)。同时还被选为山西省第五、六届人大代表,中国侨联第二、三、四届委员。

 1998 年退休后,单位返聘苏成益,到 2002 年,主要处理工程上的问题,如评审工程项目等,同时开展有关煤炭事业发展的研究。